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2 起發佈的文章

Fight Club 搏擊會

每一次對生活方向有迷惘的感覺,都會看一次Fight Club。 Fight Club對我來說是一套心靈電影,可以引導我去反思生活。 今次看最深刻的是Raymond K. Hessel's 的一段:Tyler 攞住支槍以打劫或威嚇狀問阿Raymond讀書時係修邊一科,Raymond話係生物,問佢點解修生物,佢話其實想做獸醫,咁點解依家晌間士多度做而唔去做獸醫?然後限佢6個星期內做得成獸醫。 然後Tyler同Edward Norton講"Tomorrow will be the most beautiful day of Raymond K. Hessel's life. His breakfast will taste better than any meal you and I have ever tasted. " 電影同小說都係十幾年前的產品,那時的人,尚且仲有「我的志願」或者「理想」這個名詞。 換轉依家晌香港你問個小學/中學生,我相信大部份都係答「唔知」,比較認識大人的要求和世界的遊戲規則的,都應該會答果D咩嘢醫生律師會計師銀行家,再成熟D嘅細路,如果夠膽的都可能會同你講佢想做地產商,地主,業主,炒樓,炒中銀紀念鈔... 情況可能唔係咁極端的,有理想小朋友可能都想做音樂家,佢細個時爸爸媽媽都送佢去學鋼琴,但係唔知點解到左某日,「阿女,唔好掛住彈琴了,快D温書喇,升唔到大學就會好似隔離屋阿明仔咁要做水電喇...」其實,阿媽媽可能忘記左,當日阿女4歲未夠就被迫學琴練琴,為的只不過是將來有本錢去讀名牌小學以及可以同其他家長比較時覺得很優越,自我感覺得良好;也忘記了其實明仔做水電做得好開心,也是靠自己的學識去換取自己的生活水平,也照顧得家人很好,也計劃開一間水電工程公司。媽媽只想到,音樂家邊搵到錢吖? 慢慢地,我們被社會強姦了自己的志願,而且還要讓自己很享受;我們每天上班下班,縱使這不是你真正想做的工作,你告訴自己:打份工啫。然後,月尾出糧,你便去買那天見到那一件看樣子挺不錯的衣服,但之後在家試穿了一次便沒有再著過了。你需要的,只是消費那一刻的滿足感,來補償平日的不滿。 這種現世,這種價值觀,很多人都覺得有問題,但大家又覺得沒有辦法,然後繼續很無奈的過這種生活。 真的改變不了嗎?